最近,沙特阿拉伯讓全世界大吃一驚。這個中東產油大國先是努力推動OPEC內部達成減產協議,隨后又促成俄羅斯等非OPEC國家參與減產,甚至意外表態自己的實際減產幅度會超過協議中的承諾。
對于一系列OPEC成員國和非OPEC產油國的原油減產協議,沙特石油部長阿爾·法利赫抱有非常高的信心。畢竟,這是OPEC近八年來首次達成實質上的減產協議,而今年上半年持續至今的
原油價格恢復,也讓他更加清楚地理解目前原油市場的供需情況,長達6個月的減產足以使
油價恢復到各原油產國尤其是沙特可以接受的水平。
在法利赫的前任阿里·阿爾·納伊米2014年宣布沙特“不減產”以后,
國際油價一度從100美元/桶高位狂瀉至2016年初的30美元/桶。這位在國際原油市場翻云覆雨的前石油部長,也曾一手導演了2008年前后國際油價的瘋狂飆漲,一度漲到147美元/桶的歷史高位。
他也見證了沙特原油產量的大起大落。從2001年的700萬桶/日,至其結束任期前后的1060萬桶/日,無論期間產量如何波動,油價如何起伏,這位石油部長的權杖每一次揮舞都會讓全球原油市場風云涌動。
但自法利赫接任的那一刻起,沙特的能源“霸權”已經在一次又一次的能源革命中不斷遭到消解。
美國能源資訊網站oilprice文章總結了市場上關于沙特最終“妥協”的幾種主流說法。其一,沙特這是在展現外交實力,試圖通過不犧牲太多產量的方式提振油價。其二,經歷了兩年的產業蕭條之后,深受其苦的沙特實際上已經相當渴求油價走高了,這使得該國孤注一擲,決意承擔起大部分的減產任務。其三,沙特今年過于倚重油田產出,1070萬桶的日均產量或許是該國幾大油田的最大產能了,同時也是3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繼續提升或已空間不大。
在歷次國際原油市場的變革中,沙特都充當了“領導者”的角色,但面對全新的世界能源格局,如何在變化中持續調整自己的角色,成為法利赫和沙特王室亟待考慮的問題。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