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尚未到來,但京津冀地區對于區域內散煤燃燒治理并沒有放松。8月31日,在2016中國散煤清潔高效利用和治理大會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表示,目前散煤治理在京津冀全力推進,散煤治理前景看好,但據調研,目前的散煤治理中還存在不少難題。
散煤是一種在小鍋爐、家庭取暖、餐飲用煤中廣泛使用的民用煤,灰分、硫分比例高,但價格便宜。在數百年的歷史中,散煤一直是中國北方城鄉居民冬日取暖的主要能源。
據吳吟介紹,目前我國每年消費煤炭約38億噸。其中,民用煤炭3億多噸。盡管民用煤炭占比不足10%,但基本上為分散式燃燒,沒有采取除塵,脫硫等環保措施,1噸散煤燃燒排放的污染物量是火電燃煤排放的5-10倍。此前,環保部總工程師趙英民也曾表示,京津冀區域目前每年燃煤散燒量超過3600萬噸,占京津冀煤炭用量的十分之一,但對煤炭污染物排放量的貢獻總量卻達一半左右。
在中國大力治理空氣污染的大背景下,散煤排放治理大有可為,但現實中,散煤治理存在不少困難。
首先,在政府治理層面,民用散煤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還不健全,吳吟表示,一方面,對于煤源的管理,目前民用煤質量標準中缺乏衡量污染物排放水平的焦油含量指標;另一方面,尚缺失煤炭的燃燒后排放標準,例如對于含硫量較高的煤炭,可在末端排放時加以措施。
散煤治理涉及到十幾個政府部門,也造成了管理困難,吳吟介紹,散煤任務涉及能源結構調整,優質煤炭替代,煤炭質量監管,政策資金支持,以及價格政策等,分別由不同部門負責,總體來講政策的系統性和協調性不夠,存在職能分散,基層監管人員不足等問題。
其次,在行業層面,潔凈的型煤在成本上遠高于散煤,生產廠家對政府財政補貼的依賴性強。北京和天津財政能提供高額補貼,使得潔凈型煤價格略低于散煤。但河北沒有辦法提供高額補貼,當地清潔型煤廠更愿意為北京和天津供貨。吳吟說,即使是北京、天津,財政補貼也很吃緊,這種高額補貼標準在全國推廣幾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從事民用潔凈型煤生產的普遍是小企業,生產布點較分散,快速投建的潔凈型煤廠普遍存在設計不合理,工藝落后,甚至安全隱患多的問題。
此外,一些農民擺脫散煤的積極性不大,政府部門監管的難度也非常大。吳吟說,一些推廣潔凈型煤的地區,因為潔凈型煤不太符合使用習慣,價格也高,煙煤的交易仍然活躍。有的農民不舍得用潔凈煤,就把煤堆在那里用煙煤。由于散煤的交易跨區域流動,而地方政府監管力量薄弱,經費不足,監管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