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土部公布消息稱,根據一季度國土資源主要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礦業權市場延續去年的低迷態勢。一季度全國共出讓探礦權139個,同比下降18.8%;出讓價款1.27億元,同比下降65.9%。出讓采礦權246個,同比下降32.8%;出讓價款11.52億元,同比下降5.8%。國土部調控和監測司相關負責人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礦業權市場持續調整,資源產品總體產能過剩導致礦業權市場低迷。
據上述國土部負責人介紹,從固定資產投資看,一季度,采礦業投資1178億元,同比下降18.1%,是工業投資中惟一負增長的行業。全國規模以上礦企虧損54.1億元,是工業中惟一虧損的行業,上年同期則盈利633.5億元。“盡管一季度主要礦產品價格出現反彈,但受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市場需求疲軟和礦產品產能總體過剩等多因素影響,礦業總體依然處于深度調整期。全國勘查投資持續減少也反映出企業投資意愿明顯不足。”該負責人表示。
而此前,也曾有統計機構公布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探礦權轉讓共291個,同比下降27.7%,轉讓價款5.37億元,同比下降65.3%。采礦權轉讓807個,同比下降26.1%,轉讓價款44.57億元,同比下降51.6%。
在業內看來,化解產能過剩是今后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3月,國土部印發《關于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三年內停止煤炭劃定礦區范圍審批,不得受理未經核準的煤炭采礦權新立和變更擴大生產規模申請,對未按國家規定核準備案的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不得安排建設用地計劃,不得通過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查和辦理供地手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資源產能總體過剩情況下,部分新能源、新材料的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受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影響,鋰精礦需求大幅增長,氫氧化鋰產能增長較快,石墨烯、氟化鹽、鈦白粉等新材料需求保持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