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既定時間表,圍繞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建設、交易機構組建、放開用電計劃、售電側改革、自備電廠監管展開的六大電改核心配套文件將在7月底悉數出臺。但有業內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配套文件正征求各方意見,雙方博弈仍在進行,電改小組面臨著來自電網的較大壓力,文件出臺甚至有可能延期。
與本輪電改的綱領性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下稱“9號文”)正式出臺前的信息透支情形相類似,經多名參與配套文件征求意見座談會的人士“劇透”后,上述配套文件的關鍵內容與爭議點已浮出水面。據悉,從目前的傾向看,電網企業或仍將參與增量配電及競爭性售電業務,交易中心也在其旗下。
不同體量的玩家
在9號文并不觸及輸配分開、電網調度也未獨立的前提下,電網企業是否參與競爭性售電是本輪電改的試金石及最后懸念,與其他售電主體的市場空間息息相關。試想,各發電企業、由社會資本組建的獨立售電商等市場主體不擁有電網資產,且必須依賴電網的物理性服務,若電網企業依然集輸配售于一身參戰,如何確保電網提供無差別、無歧視性的并網接入、電力傳輸服務、交易結算等服務?何以扭轉既打籃球又吹哨子的局面?
“電網如果能參與競爭性售電優勢很明顯。一是市場優勢,電網可以提供比別人更低的電價。第二,電網有基礎設施有調度,這些基于壟斷或體制的優勢會對其他社會資本企業帶來很大影響,比如電網不允許你接入或者設置各種門檻導致你的成本比電網高很多,都很難說。”一不愿具名的市場分析人士對此解釋道。
一旦電網企業介入競爭性售電,留給其他主體的市場騰挪空間將大為壓縮。9號文提出,“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發電企業上網電價由用戶或售電主體與發電企業通過協商、市場競價等方式自主確定。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用戶購電價格由市場交易價格、輸配電價(含線損)、政府性基金三部分組成。其他沒有參與直接交易和競價交易的上網電量,以及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用電,繼續執行政府定價。”除去保底售電、大用戶直購電、優先售電后,剩下的才是競爭性售電市場蛋糕。若各項優勢明顯的電網企業繼續參賽,其余售電商必然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而另一重博弈焦點——交易平臺的“相對獨立”,也顯露出向“不獨立”靠近的趨勢。據參與配套文件制定與討論的專家透露,交易中心可能還是要依據現有的電網企業的交易平臺,至少是電網企業控股的機構,然后由政府成立機構進行監管。而交易中心不負責結算,結算關系仍維持現有的局面,即由國網等來進行結算,這意味著現金流也將不通過交易中心,其他售電主體仍將受制于電網企業。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電網公司內部曾做過測算,若不負責統一結算,按最不利的情況即所有用戶放開并選擇其他售電主體,公司營業收入將減少12185億元,世界500強排名將降至第35位。
對于電網企業依然參與售電情形下的市場格局,早有業內人士做出提醒:“這樣的巨無霸售電主體,除了售電,還與產業環節上游的壟斷性的輸配電企業同氣連根;再次,這樣的售電主體,歸屬于跨省跨區的超級壟斷電網企業,在任何地方,不要說民間資本,即使當地政府也很難有實力與之對等合作,如何保障外來投資者的權益?”
非電網系如何參與售電競爭?
“但這也不是一刀切,什么都沒了。”前述市場分析人士稱,不管電網做不做,有幾類企業的優勢十分明顯,“第一類是像五大四小這樣的發電企業。因為擁有電源,可以以較低的發電價格向用戶售電,優勢明顯;第二類是地方政府強力支持的企業。只要地方政府強力支持,地方上很多國企都會選擇這類企業購電,因為都是一個體系里的。第三類是有分布式電源的企業。”(注:五大四小是中國發電行業的主力軍,五大包括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和中電投集團;四小包括華潤電力、國華電力、國投電力和中廣核。)
這三類主體等于是9號文所規定的五類售電主體的優中選優。這五類主體包括:高新產業園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資本、分布式電源的用戶或微網系統、公共服務行業和節能服務公司,以及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
售電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很大可能會沿用輸配電價改革的“試點”思路。盡管各方對電網企業可否參與競爭性售電仍然相持不下,但目前業內的普遍共識是,五大發電將獲得首批牌照,這也符合國際經驗。值得注意的是,五大發電企業雖擁有電源資源,但長期無用戶資源積累。在未來的市場化競爭中,這也是留待補齊的短板。
另有熟悉配套文件制定過程的專家對澎湃新聞稱,如果能搞不同的試點,其中能有一些是非電網公司主導的交易機構,也算是一個亮點。“那就看后期評價了,是電網公司主持的運作得好,還是非電網公司運行得更好。”
事實上,懸念未解、爭議不止都無礙于售電概念持續數月的火爆。無論是發電巨頭還是各路社會資本,均已著手布局售電市場。
商業嗅覺靈敏的社會資本早已動身。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注冊成立的售電公司達30余家,由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民營企業占較大比例,且在今年5-7月份之間出現了一波成立售電公司的高潮。
也有企業做好了長遠打算準備“用成本換市場”。國內最大的民營能源企業協鑫集團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透露,面對電改帶來的市場機遇,協鑫計劃從售電側切入,逐步向供電、供氣、環保等一體化能源綜合服務商方向轉型。
相比之下,五大發電集團要審慎得多。查閱各電力集團公布的年中工作會議內容可以發現,與電改有關的內容多為“積極主動、密切關注、加強研究”等表態性文字。據《證券日報》報道,五大發電集團已經在為成立售電公司做前期準備工作,包括開展運營模式、交易策略等內容的研究。
對于發電集團的考慮,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中國華電集團企法部主任陳宗法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曾給出解釋。他說,五大發電集團之所以“穩得住”,除了不愿意充當“出頭鳥”,主要還是因為相關法律有障礙。雖然《電力法》在今年4月份進行了“先照后證”的修改,但仍保留了“一個地區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的條款,這與售電側放開精神相悖。同時,9號文的可操作性不夠,關于售電側改革的配套政策尚不明朗,組建售電公司缺少政策依據。“盡管如此,五大集團還是結合實際,圍繞售電公司組建做了大量研究、籌備、規劃、用戶資源儲備等工作,華能已在內蒙古有所突破。”
上述突破指的是,6月下旬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與控股股東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北方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了華能內蒙古電力熱力銷售有限公司,內蒙華電成為首個成立售電公司的上市發電企業。北方公司的控股股東正是華能集團。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