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分析影響
油價的因素時,地緣政治動蕩與否是重點考慮對象之一。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很多油價波動事件與地緣政治動蕩有直接關聯。這一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造成地緣政治動蕩影響油價的觀點根深蒂固。
不過,這一現象2014年有所改變。這一年全球地緣政治依舊可以用不太平來形容,程度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且重大事件依舊集中在傳統的富油區。
如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圍繞克里米亞產生的矛盾與糾紛波及歐美乃至全球,引發長期對峙,至今還在發酵和持續;伊拉克境內的極端組織頻頻攪局,美國對其進行空中軍事打擊,使得整個中東被戰爭陰影籠罩;非洲的蘇丹與南蘇丹也是糾紛不斷,武裝沖突事件經常“箭在弦上”。
如果以往出現類似事情,油價或許早已飆升,但2014年情況則有所不同,油價走勢變得獨立與“任性”起來,沒有像以往隨著地區局勢的復雜化而波動,而是一路狂跌。導致地緣政治對油價影響力下降的因素比較多元,既有供給方面又有需求方面。
頁巖油降低政治對油價影響
從供給方面看,頁巖油氣產業的持續繁榮使得美國原油供應能力顯著增長,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地區良好的石油業發展環境降低了全球層面地緣政治動蕩影響油價的概率。
2014年,美國頁巖油產量已達兩億噸,占美國原油產量的40%。
頁巖氣革命后,頁巖油產量保持連續數年增長,有力改變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原油供應結構,不僅幫助美國提高了能源自給率,減輕了對國際原油市場的依賴,而且使其成為原油出口國的可能性大大增強。隨著頁巖氣革命在美國的興起和延續,業界就有石油生產重心“西移”之說。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即使油價低迷形勢持續至2015年,美國的頁巖油產量也有可能保持增長。2015年2月,在油企削減投資之際,美國七大主要頁巖油產區的原油產量依然保持增長。目前頁巖油產量的增長已使美國商業庫存接近極限,甚至已多得沒地方存放。為應對日益增長的產量帶來的產能消化問題,美國政府考慮放松執行了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正以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角色出現在國際市場。
相對于中東、非洲、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地區投資環境穩定,經濟社會文明程度高,更有利于發展石油業。雖然北美也有地緣政治事件,也存在國家間不同的政治訴求沖突,但演變為類似中東、非洲地區經常上演的沖突事件的可能性較小。特別是美國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有足夠能力維護本地區的安全穩定。這一點是中東、非洲等傳統資源富集區無法比的。
頁巖油氣革命實現了全球原油供應的多極化,而美國則成為新供應極。美國投資環境穩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全球層面地緣政治沖突導致油價波動事件發生的概率,使全球層面地緣政治動蕩對油價影響力下降。
政治“綁架”石油可能性下降
從需求層面看,石油需求低迷使得地緣政治事件發起者通過“綁架”石油實現政治訴求的可能性下降。
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至今還未完全走出陰影,石油需求相對低迷。表現在發達國家的石油需求已相對飽和,危機后需求甚至有所下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由于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石油需求增速也不同程度下降。
近年來中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開始下降,今后有可能穩定在7%。因此,在原油供應增長情況下,需求增速下滑使得石油供大于求的格局可能一直存在,買方市場特點鮮明。
以往,地緣政治事件對油價產生影響的情況多是建立在原油“奇貨可居”和賣方市場特點鮮明的基礎上。如伊朗幾年前同美國對峙時就曾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相要挾,影響地區石油供應,打石油牌反制美國的意圖非常明顯。然而在買方市場時,通過綁架石油實現政治訴求的可能性逐漸變小。2014年的地緣政治事件無論從規模還是持續時間而言都不比往年小,伊拉克境內極端組織的挑釁嚴重影響產油大國伊拉克的穩定,但對油價的影響程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地緣政治變得多樣和常態化
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地緣政治的多樣性和常態化。期望全球二百個國家、幾十億人口沒有爭端、沒有沖突的相處是不現實的。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組織之間的沖突與摩擦此起彼伏,一定程度上也是正常現象。最近還爆發了沙特對也門胡塞武裝進行軍事打擊事件,沙特的軍事行動短期內拉升了油價,但估計油價很快會平復下來。即使是美國也同樣面臨地緣政治問題,只是北美的地緣政治生態比較文明。就全球層面看,北美成為世界新的石油生產中心之一,以及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因經濟形勢低迷而下滑,是導致油價對地緣政治免疫力提升的主要誘因,這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是利好。
長期以來,由于對國際市場有較高程度的依賴,石油進口國最不希望看到地緣政治動蕩帶來的油價波動,因為它們一直是地緣政治動蕩產生的油價效應的受害者。如今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一格局有望得到深層次的改變,這種改變對石油進口國有利。油價對地緣政治免疫力的提升能幫助石油進口國在價格穩定時獲得本國發展所需的石油,有利于開拓多元化石油供應渠道,充分享受油價對地緣政治免疫力提升帶來的紅利,這一點至少在近中期能做到。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