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運維指整個風力發電機組在運行期間的維護、檢修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包含風電機組輸電線纜進入風電箱式變壓器完成一次變電前的所有設備和元器件,以及相應的控制軟件、檢測系統和通信設備等。我國風電起步較晚,同時工業制造水平也落后于世界發達水平,相比較于歐美風電技術發達、風電設備運維成熟的國家,我國風電設備的運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系統的、預見性的設備管理和運維體系。從設備運維的角度看,主要表現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維策略后置
目前在我國風電身為主要的運維策略是定期檢修和事后維修相結合的方式,即除了規定的檢修外,只有等到設備出現故障了再進行處理,從設備運行管理角度來說,這是運維的初級階段,將設備的維修工作主要集中于設備故障后。
從發展歷程看,工業設備的運維分為幾個階段:事后維修—定期維修—可靠性維修—全員生產維修—狀態檢修(視情維修)—風險維修。目前在風電設備維修方面美國大多采用風險評估、可靠性分析、壽命管理、預知性維修等技術策略;歐洲主要采用風險評估結合壽命管理為主的維修優化和管理策略;日本主要采用全員生產維修和壽命管理,結合風險評估、可靠性分析等方法的預防性維修策略。
2.檢測系統缺失
目前我國風電運行階段的監測主要集中于電氣設備,控制中心能實時監測到的數據主要包括風速風向、電機和變頻器輸出功率、伺服電機功率及扭矩、水壓和油位、機組主要部位的溫度和濕度等,而對一些風電部件,特別是關系到風電設備壽命、運行隱患的關鍵部件卻缺乏有效的、系統的監測,如主軸監測、齒輪箱監測、實時振動監測、噪音監測等,以及電機、齒輪箱、葉片、變頻器等狀態監測。監測和檢測的缺乏或不到位,導致運行階段對風電設備的狀態了解不足,對潛在的故障隱患沒有有效的監測手段,無法跟蹤故障發展趨勢,只能做預防維護和事后維護,而不能預先發現并提前解決故障隱患。
3.分析方式落后
風電設備的狀態分析是風險評估、可靠性分析、壽命管理、預知性維修等運維工作的前提。我國大多風電引進過程中只是引進了設備制造技術、控制系統等生產和運行相關的技術與設備,而對風電運行狀態進行分析、評估相關的軟件、工具和方法確沒有,使得前幾年我國風電運維缺少專業的技能和設備,風電運維分析無從談起,近幾年開始引入一些專業的分析軟件與檢測工具,但不論是分析方式、技能還是經驗方面,都還不能滿足風電設備狀態評估的要求。
4.管理體系滯后
風電設備運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運營管理、設備管理和人員管理等。運營管理主要是風電項目的并網、可利用率、發電量、成本控制、操作規范、目標考核、組織措施等方面,是風電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關鍵;設備管理主要是風電機組的檢修規范、檢修計劃制定、狀態監測、工具管理、備件管理等,是風電運維的主要工作;人員管理主要涉及到工作分配,以及工作能力、工作積極性、工作飽和度等綜合的評價,技能培訓等,重點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維護人員的合理分工。
我國很多風電場場管理方面還比較粗放,運營管理計劃性不強,缺少規范,或是借用了
火電、
水電的一些管理措施,運營方和維護人員的指令不協調。設備管理預見性差,不論是風電機組的狀態判斷、維護計劃的制定、還是風電備品備件的調配都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人員管理方面更是簡單的分工協作,能力參差不齊、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后續培養不夠,這些導致我國風電設備故障較多,處理故障時間較長等,影響到了風電機組的運行效率。
整體上來說,我國風電設備維護體系還不夠完善、技術實力落后、經驗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風電設備運行不穩定,設備故障頻出。隨著我國風電裝機數量的不斷增加,運行時間的增長,以及風電設備大型化的發展趨勢,未來風電設備運維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復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對現有的風電運維方案進行全面和系統的優化。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