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伴隨著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傳出,陽光終于普照在低迷了兩年的煤炭行業身上—— 國內煤市向好趨勢頻現在寒冬中苦熬了兩年的中國煤炭行業,終于看到了回暖的曙光。
一是煤炭價格有望理性回歸。9月20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表示將力爭把煤炭市場動力煤價回升到0.1元至0.12元/大卡左右,這相當于發熱量5500大卡的煤炭價格恢復為550元至660元/噸。
二是煤炭資源稅改革正式啟動。從今年12月1日起,全國煤炭資源稅將由按量計征改為按價計征,,稅率幅度為2%~10%,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稅率由5%提至6%。煤炭、原油、天然氣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止征收煤炭、原油、天然氣價格調節基金;取消山西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新疆煤炭資源地方經濟發展費。
三是取消進口煤零關稅政策。10月15日起,我國取消無煙煤、煉焦煤、煉焦煤以外的其他煙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進口暫定稅率,分別恢復實施3%、3%、6%、5%、5%的最惠國稅率。加上之前已經恢復3%進口關稅的褐煤,我國煤炭進口資源關稅已經基本全部恢復征收。
這一系列利好消息,無疑給國內煤炭市場注入了一針 “強心劑”,積極向好的趨勢慢慢顯現。
煤炭消費同比減少。這是本世紀以來首次下降。前三季度,全國煤炭產量28.5億噸,同比減少3690萬噸、下降1.28%;煤炭銷量27.3億噸,同比減少3139萬噸、下降1.14%。由于神華、中煤、同煤等大型國有煤炭企業下調產銷量的執行力度到位,煤炭生產10年來首現負增長,預計四季度煤炭產量將繼續下降國內煤價開始回暖。
10月中旬,環渤海動力煤價格還曾創下8元/噸的年內最大漲幅。11月5日,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506元/噸,比前一報告期上漲了9元/噸,再次刷新年內單周最大漲幅。24個港口規格品中,價格上漲的港口規格品由前一期的11個增加到了22個。
進口煤炭持續下降。9月,全國煤炭進口2116萬噸,同比減少457萬噸,下降17.8%,連續3個月同比明顯下降。前三季度累計進口煤炭22285萬噸,同比減少1590萬噸,下降6.7%,降幅比1月至8月增加了1.4個百分點。
但煤炭市場仍然面臨嚴峻形勢。截至9月底,全社會煤炭庫存已經持續34個月在3億噸以上,煤炭企業、重點發電企業、主要港口的存煤均同比增長,去庫存壓力較大。從三季度煤炭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全社會用電量、PPI數據顯示,工業、制造業情況并不樂觀,對于上游煤炭等工業品的需求較為清淡。目前,8個省區煤炭全行業虧損,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仍在70%以上。山西重回煤炭生產榜首近兩年,受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需求低迷、進口煤炭增加、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影響,山西煤炭行業持續低迷,煤炭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去年以來,山西相繼出臺“煤炭20條、17條”及停止征收相關規費等組合政策,收到較好的效應,但大多數煤企經營困難、虧損嚴重的局面在短期內較難改變。
全省煤炭價格呈階梯式下滑態勢,噸煤綜合售價自今年4月跌破400元后一路走低,8月跌至367元,較2012年同期下跌191元。上半年,全省七大煤炭企業虧損面繼續擴大,總計虧損達13億元。受煤價下跌影響,今年前8個月全省煤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17.9億元,同比減少121.7億元,同比下降87.2%,高出全國平均降幅4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山西煤炭生產行業稅收減少106.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5.6%。
隨著煤炭行業脫困政策不斷出臺,煤企限產、進口關稅恢復、清費立稅等利好政策,山西煤炭經濟迎來重大利好。
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全省煤炭資源整合等多因素影響,長達30年雄踞全國煤炭產量“中國第一”的山西,首次被內蒙古超越。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主要工業產品煤炭產量呈現上升,與去年同期相比,煤炭產量增長2.1%。1月至9月,全省煤炭產量累計完成7.14億噸,同比增加1473萬噸;內蒙古煤炭產量6.89億噸,同比減產6198萬噸,降幅8.3%。
5年之后,山西煤炭產量再次超過內蒙古2500萬噸,居全國第一位。
市場上,山西部分煤企恢復性上調了前期過低的動力煤價,每噸上調幅度為10元至20元,同煤集團同步上調下水煤價格達到30元/噸;多地區受大型煤企減產措施實施影響,本地供應下降,市場銷售情況繼續好轉,部分煤企庫存出現回落,庫存壓力有所緩解。11月3日發布的中國太原煤炭交易綜合價格指數為81.26點,已實現了連續四期小幅上漲。反彈容易反轉不容樂觀目前,包括山西在內的國內煤炭市場能很快迎來根本性改變嗎?對此,不能過于樂觀,持續性則有待觀察。
首先,經濟形勢不穩定導致對煤炭需求降低。今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增長乏力,三季度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至7.3%,增速環比二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創22個季度新低。相關研究表明,煤炭消費量同GDP增幅正相關。
其次,不斷加劇的供大于求壓力將逐步“壓垮”煤炭企業。煤炭行業“黃金十年”期間,資本源源不斷地注入煤炭行業,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煤炭市場消化煤礦超前建設產能、消化庫存,實現供需平衡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第三,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基調不同。“十三五”強調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煤炭,發達地區進行煤炭減量替代,到2020年力爭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62%以內。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4.6%,這也是2009年以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在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耗煤逐步下降的形勢下,煤炭消費增幅放緩甚至負增長將成為未來新常態。
第四,負債讓山西煤炭企業不堪重負。上半年山西五大煤炭集團負債率均在73%以上,負債總額6800億元。此外,幾年來煤礦改擴建、新建逐漸推進到120萬噸門檻,約需資金5億元,真正運作起來需要40億元,可以說是海量資金。這恰恰是在現階段讓山西煤炭企業最為頭疼的事情。
第五,取消進口煤零關稅影響甚微。此舉固然為山西煤炭帶來了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但從國內煤炭市場行情來看,這一救市政策削弱了進口煤炭的價格優勢,限制了煤炭進口,緩解了國內供應壓力,但不足以改善整個煤炭市場。
第六,油價下跌會導致煤價繼續下行。今年6月至今,國際油價持續下降。根據經濟領域的普遍規律,石油和煤炭在價格方面存在著絕對“正對應”關系。油價上漲時,市場會轉而選擇價格更低廉的煤炭,由此帶動煤價上行;油價下調時,更多人轉向石油,由此使得煤炭價格繼續下行。
受煤炭脫困政策的支持、季節性供需關系改善以及年底合同談判的影響,年內國內和山西動力煤價格繼續走高的可能性較大,但并不會帶來煤炭市場、煤炭價格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