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海外“走出去”或再下一城。日前,有消息稱,中石油將會和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在開發伊拉克的西古爾奈油田中合作。消息稱,“中石油還在與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談判,希望入股這個油田中的第二個開發項目。”
截至發稿,記者始終未能聯系到中石油方面。中石油官網上,該公司也未披露該項目的任何談判細節或最新進展情況。相關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則說,看到伊拉克油田收益的同時,不能忘了地緣政治風險,要在平衡中掌握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度。
傳聞早已有之
西古爾奈油田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之一,上世紀80年代由前蘇聯地質學家勘探,儲量在100億到150億桶之間,相當于埃克森美孚2007年在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
對于該油田,中石油也不陌生。2009年10月,中石油和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組成聯合財團,與埃克森美孚和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等組成的財團共同競標西古爾奈一號油田(West Qurna-1),但埃克森美孚等最終在當年11月5日成功贏得該油田的合同。
2010年1月下旬,在時任伊拉克石油部長侯賽因·沙赫雷斯塔尼及埃克森美孚上游投資項目總裁Rob Franklin的共同見證下,伊拉克石油部代表與承包商聯合體簽署了重建和擴建伊拉克南部西古爾奈一號油田的協議,為期20年。該聯合體中,埃克森美孚公司占60%的股份,隸屬伊拉克政府的石油勘探公司占25%的股份,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占15%的股份。
但上述合作去年發生了變化。2012年11月7日,伊拉克官方對外證實,埃克森美孚向伊拉克國營石油公司South Oil Company致函,表達了出售西古爾奈一號油田股權的意愿。
對此,有分析稱,埃克森美孚撤離的原因是“這項規模達500億美元的項目利潤前景微薄”。但外媒披露,該公司撤離或是因為激怒了現任伊拉克政府。因為,埃克森美孚2011年曾與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簽署了一項合作開發的資源協議,而伊拉克政府認為“開發庫爾德資源的協議非法”,并威脅“通過撕毀協議的方式懲罰埃克森美孚”。
中石油入主?
埃克森美孚出售股權的“缺口”或將由中國能源企業填補上。據外媒日前報道,對與埃克森美孚之間的協議進展有了解的消息人士稱,“中石油將會參加這個油田的開發。”報道還稱,“相關的協議將在幾周內公布。”
一個細節是,路透社今年3月則報道稱,兩家公司正在討論一項協議,“允許埃克森美孚保持西古爾奈1號油田的運營權”。這意味著,埃克森美孚或不會完全撤出該項目。
不過,這些報道沒有對中石油和埃克森美孚如何在伊拉克進行合作給出具體細節。截至目前,中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都拒絕對報道發表評論。
少數官方的表態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蔣潔敏對路透社確認,中石油“有意與埃克森美孚合作開發這個項目”,“埃克森美孚歡迎我們的加入,伊拉克政府對我們的合作開發同樣表示支持”。
“中石油將會全面評估這個項目,并將在合適時作出投資決定。”蔣潔敏當時還稱。
對此,分析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不排除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一方面,中石油與埃克森美孚保持了相對良好的合作關系,如今年7月29 日,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和埃克森美孚公司高級副總裁艾博森簽署了鄂爾多斯盆地長東區塊聯合研究協議和有關海外項目合作協議;另一方面,通過共同合作,可以分散項目的財務風險等。
與此同時,外媒還稱,中石油還在與俄羅斯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盧克石油進行談判,希望購買西古爾奈油田中另一個開發項目的部分權益。
資料顯示,該公司2009年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與伊拉克政府簽署了西古爾奈二號油田的20年合作協議。因種種因素,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2012年同意出售其所持有的18.75%項目權益。盧克石油CEO瓦吉特·阿萊克帕諾夫此前稱,“希望由一家中國企業取代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這個項目中的份額。”
或提升在伊影響力
一旦中石油入主西古爾奈油田的消息最終被官方證實,將進一步增強中國能源企業乃至中國在伊拉克能源市場的影響力。
目前,中石油是伊拉克投資最多的海外石油開發商。2008年,中石油以30億美元贏得了伊拉克南部Ahdeb油田的開發經營權。之后一年,中石油聯手英國石油公司(BP)以150億美元的投資額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中石油在其中占有37%的股份。
路透社的一項數據是,中石油若能取得日均產量達40萬桶、有87億桶石油儲備西古爾奈一號油田,“這就意味著,在伊拉克已開采的油田中,授予外資的服務合約有32%是屬于中資企業,高于現在的21%”。
同時,對于雄心勃勃、且一直想進行能源擴張的伊拉克來說,“不差錢”的中國能源企業的進入,將加速該國石油公司的發展。
“但風險不可不防。”長期關注企業并購的吳俊鋒律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一方面,中企要協調與埃克森美孚和伊拉克政府等合作方的法律、文化、管理和用工差異等;另一方面,隨著美軍的撤出,伊拉克本身不穩定的政治局勢,要中企進行防范。”
能源專家林伯強也多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中企在海外“走出去”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效益,還要規避種種風險,尤其是地緣政治的風險。(記者 黃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