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工程業務“轉”什么?
據報道,目前中國石油在1500米以內的淺井、1500米~3000米以內的井、4500米以上的深井,這三個深度的平均
完井周期要比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多4~5天;中國石油單支井隊年均進尺只有3萬米,是美國單支井隊年均進尺的一半;中國石油一臺鉆機年均打不到10口井,是國外的三分之一;2009年,中國石油平均單井日產量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近十分之一⋯⋯與此相應,在2010年世界油氣業總體不振的拖累下,一些石油工程技術公司的國內業務贏利水平出現較大落差。
“工程技術必須來一場革命!” 2010年以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場革命風暴。對
中石油來說,這場革命敲到了內部經營的“鼓心”上,也敲到了行業發展的“鼓點”上;對行業來說,作為產業鏈的“龍頭”,中國的石油工程技術服務業務到了轉型發展的關頭,而中國石油理應繼續站到轉型發展的革命隊伍之先。
革命, 首先要問哪方面需要革命?很顯然,目前國內外之間存在差距的領域應該全面得到改變;此外還應當指出,在中國的國有石油工程企業內部,引起冗員低效的一系列陳規體制,以及束縛經營發展的固有觀念,在今后應該真正有所改觀。
其次, 如何革命呢? 有專家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要經濟高效地開發油氣,即降本增效。油公司提出的降本、提速、增效,當前,首先要弄清楚要“降什么本”,然后,要理順“降本”、“ 提速”、“ 增效”在發展中的關系。
最近,中國石油
長城鉆探井下作業公司的人士對本刊記者反映說,目前鉆淺井利潤較低,一口井定額10天周期,如果施工慢了就沒有利潤。主要原因是在單口井的成本中,僅油套管費用就占去很大空間。現在設備材料普遍漲價,油田使用的結算定額還是以前的老標準,如果眼光只盯著降本,看不到提高
采收率,這樣發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他舉例說,在
長慶油田的一些民營鉆井隊,一臺鉆機加上套管的成本最多值800萬元,而在中石油下屬的鉆井隊,僅鉆機設備就投入800萬到1000多萬。如果單純為降
本,不重視新技術和新工具應用,向民營井隊學習,發展就沒有出路。
據鉆井專家介紹,一般來說,鉆井成本占到整個作業成本的50%。在降本上,國外公司往往控制的是
勘探開發總成本,即從
地質勘探、鉆井及完井,一直到生產
采油整個環節的成本。由于新工藝、先進技術及工具及時得到推廣應用,打井準、鉆井高效,因此,國外油田單井油氣產量提高8倍,從而整體上使勘探開發成本降低40%。
近年來,中國石油根據行業發展形勢,提出了“提速”、“ 三提(提速、提效、提素)”、“ 抓牛鼻子工程”,這些發展思路適時而準確,給石油工程技術業務發展指明了方向。但現實情況是,國內外之間的差距有目共睹,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在國外公司眼里,提高采收率永遠占第一位,速度第二位,只要能提高采收率,產量提高了,勘探開發成本自然就會降低。國外企業的這些發展理念很值得國內借鑒和學習。專家指出,所謂“降本”,實際上是理念問題。轉變發展方式,理順發展關系是今后發展的關鍵所在。
2 0 1 1 年, 是“ 十二五” 開局之年。思路決定出路,轉變理念尤為發展之重。上下發展理念一致了,才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國的石油工程技術業務才能繼續突飛猛進。目前
中石化在油田增效、提速基礎之上降本的做法已經開了個好頭。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