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各向異性速度分析處理技術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7-17 中國石油報 關注度:0]
摘要: 隨著地震勘探的發展,勘探目的層越來越深,要尋找的構造也越來越復雜,對地震排列長度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加大地震排列的長度成為目前地震勘探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隨著地震排列長度的增大,原來基于較小排列長度的動校正速度分析技術已難以滿足長排列的要求...
隨著地震勘探的發展,勘探目的層越來越深,要尋找的構造也越來越復雜,對地震排列長度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加大地震排列的長度成為目前地震勘探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隨著地震排列長度的增大,原來基于較小排列長度的動校正速度分析技術已難以滿足長排列的要求,視各向異性速度分析處理技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科技人員開發出來的。
各向異性是指介質的某種屬性隨方向而變化的性質。地震勘探中的各向異性問題主要是指地層中傳播的地震波速度變化與其傳播的方向的各向異性。
產生速度各向異性的原因有兩種:
一是成巖礦物或裂縫等的定向排列,此類成因的各向異性,被稱作內在各向異性;
二是平行排列的各向同性薄層(層厚遠小于地震波長)引起的各向異性,被稱作外在各向異性。
在各向異性介質條件下,應用常規的各向同性成像理論進行地震資料的處理將會產生誤差,并最終影響地質解釋。要避免資料處理誤差的產生,就要分析其形成原因。科技人員在研究中發現,對于水平層狀介質來說,地震波在垂直于水平層狀介質方向傳播的速度是最慢的,伴隨著入射角的增大速度逐漸增大,在平行于水平層狀介質方向其傳播速度達到最快。
這樣,對于近于水平層狀介質的地下構造來說,沿水平方向傳播的速度總是要大于沿垂直方向傳播的速度。在地下反射層的每一個界面上,地震射線是彎曲的,當入射角大于35度以上時,應用常規的雙曲線動校正技術會引起疊加速度的誤差,導致大炮檢距數據難以獲得正確的動校正,使大炮檢距數據動校正過量,從而引起 低幅度構造的假象。
針對遠炮檢距校正過量的問題,在實際地震資料處理中,研究院的科技人員運用視各向異性速度分析處理技術,通過合理的參數提取和速度拾取,使經過視各向異性校正的CMP道集和運用常規的雙曲線動校正技術的CMP道集相比,在遠炮檢距道校平方面效果較好,而且在疊加剖面上可以看到經過視各向異性校正后的剖面比運用常規的雙曲線動校正技術的剖面疊加效果明顯改善,基本消除了各向異性問題,使地震成像效果和低幅度構造解釋精度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