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召開的“中國油氣論壇——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專題研討會”上,業內專家指出,陸上復雜區、深海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將是未來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亟待突破的重點領域。
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是發現油氣藏的“眼睛”,在油氣勘探開發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淺層油氣資源以及常規油氣資源的發現難度越來越大,推動全球油氣勘探向復雜地區及非常規油氣資源轉變,這對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的突破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王濤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油氣勘探重點逐步向油氣藏埋藏比較深、地質條件更加復雜的地區擴展。特別是近10 年來,我國的油氣勘探對象日趨復雜,山地、丘陵、沙漠、戈壁、灘海等復雜地表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以中石油為例,2000年以來,復雜地表區年新增石油儲量占總數比例由50%提高到63,天然氣的比例由75%提高到91%。
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馬燕合指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是石油勘探技術的重要領域。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的突破必然帶來石油勘探的突破。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增加新的油氣儲量和產量,這需要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更好地發揮保障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特別是油氣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中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1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逾4.6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6%。
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長曾玉康說,全球常規大油氣田的發現逐漸減少,未來油氣勘探開發的對象將逐步向深水、極地、復雜油氣藏、非常規油氣藏和沙漠、高山和高寒地帶轉移,要求物探技術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在這種形勢面前,地球物理工作者亟待打破行業界限,開展廣泛的學術技術交流,共同推進地球物理技術進步和油氣勘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