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風險最大的地區”
“目前我們基本完成了野外資料采集工作,正在等待對資料的處理解釋,”649隊隊長陳亞平說,“所以還不能提供具體的儲量數據。”
陳亞平說,總的說來鎮巴地區油氣開采前景是很好的。
據了解,
中石化在鎮巴地區持證勘探面積為697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鎮巴縣、西鄉縣、四川通江縣、萬源市,其中陜西境內面積1351.7平方公里。
據649隊有關人員介紹,中石化鎮巴項目區地處秦嶺構造帶南側,屬米蒼山—大巴山山前沖斷褶皺帶,這里山高林密、溝梁縱橫,地形切割劇烈,峭壁遍布,地形起伏較大,海拔在650—1700米之間,被稱為“勘探風險最大的地區”。“這里屬于復雜山地山前帶,從理論上說,是油氣資源的富集區,也是我國山地勘探的主要領域之一。”
鎮巴地區石油地質勘查工作起步較晚,勘探程度低,在上世紀70年代開展了少量的非震工作,截至目前,尚沒有取得油氣的工業性發現。2004年,中石化開始組織開展鎮巴地區新一輪的
油氣勘探工作,主要工作以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綜合研究為主,開展了以攻關為目的的少量
地球物理勘探工作。2006年,中石化完成了一條高覆蓋次數的二維地震攻關剖面,前期研究認為,鎮巴地區具備油氣形成的較好地質條件,由此加大了對這一地區的勘探力度。
2007年,中石化加強了鎮巴地區的勘探部署,實施了深部地震探測、高精度三維重磁電探測等工作。
2009年8月15日,中石化勝利物探大隊226隊在前三個月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全面進入了實驗地震階段,投入施工人員3000余人,采集設備13200道,車輛25臺,鉆機100臺套。12月中旬,勝利物探226隊全面完成了鎮巴境內的三維地震勘探,所有數據資料交由專家分析處理。
2010年9月,中石化華東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隊649隊抵達鎮巴勘探。
資料顯示,鎮巴地區地表地質條件復雜,給地質研究、地震勘探及后續的鉆井工作帶來巨大難題,尤其是地震數據的采集和地震資料的處理難度大,同時,鎮巴地區地下
地質構造復雜,斷裂發育,造成地震波場復雜,為構造的落實帶來一定難度。
能源格局或將改變
天然氣資源是天然氣行業發展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天然氣生產有了很大發展。2009年我國油氣勘探再獲突破,全年天然氣新增探明儲量7234億立方米,與2008年相比有大幅增長。
21世紀以來,我國天然氣市場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天然氣消費量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9年我國生產天然氣83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7%。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874.5億立方米,與2008年相比增長11.5%。與國內產量相比,國內天然氣供需缺口達40多億立方米。
陜西天然氣探明儲量7474億立方米,是全國天然氣富產地之一。在陜甘寧盆地中部5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是目前中國陸上最大的整裝氣田,氣源中心主儲區位于陜西靖邊、橫山兩縣。
2008年1—11月,陜西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057.7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02%;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001.2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68%;實現累計利潤總額41,417.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37%。
陜西天然氣資源雖然豐富,伴隨著中國天然氣整體的生產總量不大的問題,陜西省天然氣供給緊張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尤其是到了冬季用氣高峰,與其他地區一樣仍然難解“氣短”之憂:化工企業減負荷生產,汽車加氣難以保障。同時陜西天然氣相關產業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資源約束矛盾更加突出。
預計202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為2500億—3000億立方米,而2008年,中國油氣企業天然氣生產總量不到800億立方米,中國天然氣市場仍存在較大缺口,陜西天然氣工業正面臨著發展的黃金時期。
專家指出,當此機遇與挑戰并存時刻,一旦鎮巴地區取得油氣的工業性發現并實現大面積開采,不僅能為地方建設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陜西省的能源格局也可能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