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布式
光伏標準化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市場一片混亂,但是一旦商業模式固化,更多企業進入分布式市場,小機型逆變器價格會迅速下滑,這也意味著光伏逆變器市場第四次洗牌即將開始。”
一位在逆變器企業摸爬滾打了近10年的光伏老兵——上能電氣產品部總經理王躍林對當前逆變器市場做了如此預判。
預計洗牌何時開始?王躍林稱,大概會在未來一兩年內。而提及逆變器市場的第四次洗牌,便不得不從第一次開始說起。
第一次洗牌:國內企業“蜂擁而入”,國外部分品牌退出中國市場
2009年前后,受益于國內金太陽示范工程和特許權項目的推動,我國光伏應用逐步進入到了較大規模的市場應用階段,而此時光伏逆變器除科諾偉業、冠亞、陽光電源等少數幾家國內企業有生產外,基本依賴進口。一時之間,國內光伏市場上涌入了艾默生、SMA、卡拉羅、AE、賽康、西門子、施耐德、
ABB、POWER-ONE等大量的國外品牌。
與此同時,200%-300%的逆變器利潤刺激了國內電力電子制造企業,許多做變頻器、UPS、通訊電源、電力電源等電力電子產品的廠家也紛紛開始開發光伏逆變器子業務或直接轉型做光伏逆變器。“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這些企業轉做逆變器是很容易的。因此,國內逆變器廠家數量迅速攀升”,王躍林如是說。據統計,2011~2012年國內逆變器廠家的數量就多達140家以上。
當國內逆變器產能逐步釋放后,市場開始供過于求,逆變器價格也隨之迅速下滑。據介紹,經過一輪“激戰”后,光伏逆變器的價格由原來的2元/瓦降至了0.7~0.8元/瓦,不少國內企業因受制于價格戰的拖累紛紛破產或倒閉,而國外部分品牌也因利潤銳減或自身問題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包括曾經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的艾默生光伏業務最終也被上能電氣收購。
“像卡拉羅、賽康這樣的品牌現在市場上很少聽到了。”王躍林告訴記者。
第二次洗牌:國內企業價格戰,大機寡頭勝出
2012~2013年之間,當國外的大部分企業陸陸續續被國內企業競爭出局之后,國內企業之間的“廝殺”也隨之而來。不變的是,此次的洗牌仍舊是以價格戰為主。
由于當時的光伏市場仍以地面電站為主,即所謂的大機市場,因此在大機制造方面擁有技術和制造實力的陽光電源、上能電氣等企業引領了此次行業洗牌。
王躍林介紹,“經過本輪洗牌,陽光電源、上能電氣兩家大機企業逐步占有了50%的地面電站市場份額。以2013年為例,上能電氣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5%,陽光電源達到了35%,并且上能電氣因其可靠的產品品質,在‘五大四小’發電集團中的市場份額始終位居第一。”
在此期間,因國內分布式市場局面尚未打開,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電氣等小機企業主要以國外市場為重。譬如,三晶電氣在比利時和巴西家庭光伏市場上獲得了較為可觀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