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產業沉浮百年,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油價漲跌更是屢見不鮮。一路走來,石油產業積累了豐富的發展閱歷,應對風險的能力自是不言而喻。筆者在此擬對低油價下石油產業部分業務領域“點”上的突破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石油產業未來發展轉型進行展望。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由量變到質變,而量變總是從一個個“點”上開始的。對于這些石油產業“點”上的變化,也許就是低油價下的“星星之火”。
通過提高效率實現增儲
上游是本輪油價下跌的“重災區”。面對來勢洶洶的油價下行,油企幾乎一致選擇了削減投資,上游受其影響首當其沖,特別是勘探投資被大幅壓縮。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油價下行之后由于石油公司現金流回收困難,負債率提升,油企壓縮投資的幅度在50%以上的不在少數。上游勘探投資壓縮的直接后果是公司儲量發現減少,儲量替代率下降,影響到公司的儲量基礎。五大跨國油企2015年經營年報顯示,埃克森美孚、殼牌的年度儲量替代率由于受勘探投資壓縮同比出現大幅下降,但雪佛龍和道達爾的儲量替代率卻在此期間出現了增長。在各家公司產量基本保持穩定,投資不升反降導致勘探工作量下降及購買資產受嚴格約束的形勢下,雪佛龍和道達爾在低油價下實現儲量替代率增長可以說就是一個亮點。
據悉,這兩家公司保持儲量增長率穩定的秘訣均在于通過復算實現了儲量增長,而復算增儲主要依靠效率提升,說到底是受技術進步推動。
按照道達爾年報的說法,公司2015年儲量替代率增長與之前年度的勘探投資和積累有關。即便如此,效率提升對增儲的影響依然不能被忽視。按照雪佛龍的說法,依靠效率增儲的權重更大。2015年公司復算對儲量增長貢獻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Wheatstone項目鉆井技術和效率的提升,公司在亞洲獲得的復算天然氣儲量480BCF主要依靠提高泰國和哈薩克斯坦在運營氣田的效率。
頁巖油氣迸發蓬勃生機
頁巖氣革命爆發之后,全球油氣行業關注焦點轉向北美,對此業界一度有油氣重心西移之說。本輪油價下跌之后,北美頁巖油氣受到較大程度沖擊,不少公司甚至到了破產邊緣,頁巖油氣產量近年也開始下降。石油從業公司負債率增加,現金流回收困難現象非常普遍。不過,在經歷了短期的油價下行沖擊波之后,頁巖油氣生產商還是頂住了壓力,并逐漸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以海恩斯維爾的頁巖氣生產為例,該地區為美國七大頁巖區的干氣區,在2011年時產量曾一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之后出現下降,資金流向馬塞勒斯等新興頁巖氣區。不過該地區頁巖氣產量在2014年開始出現反彈,主要原因是地區油氣生產商與服務商在低油氣價格下主動求變,通力合作,通過建立卓有成效的生產運作模式和技術創新有效實現了降本和產量增長。
類似的故事在富油區的鷹福特亦有上演。前幾年的高油價時期,鷹福特曾是美國頁巖油產業的福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商。本輪油價下跌之后,油氣商的利潤空間也是被壓縮不少。油氣商一方面通過轉移投資領域,更多地向成熟區塊進軍;另一方面在管理和技術應用方面狠下功夫,有效實現了成本下降。數據顯示,2014年該地區平均單井投資為680萬~850萬美元,到2015年降至530萬~650萬美元;2014年該地區油氣生產操作成本為4~9美元/桶,到2015年降至4~7美元/桶。
業務多元化抵御波動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曾經是投資行業一個非常流行的規律。如今這個規律在石油行業也開始起作用了。低油價下綜合性一體化石油公司依靠業務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油價波動沖擊,這一點在2015年表現得特別突出。依舊以五大跨國油企為例,低油價下下游具備了天然的成本優勢,獲利空間被拓展了許多,一改往年高油價下的發展頹勢,搖身一變成為公司利潤增長源。從2015年經營年報披露的數據看,五大公司在低油價下都在依靠下游利潤增長支撐著整個公司的運營。以埃克森美孚和道達爾為例,2015年兩家公司上游ROCE(資本回報率)遠低于下游ROCE。國際公司如此,國內情況也大致類似。
相對于綜合性一體化石油公司而言,專業石油公司雖不具備綜合性石油公司一體化的業務結構,但是專業石油公司通過上游領域多元化實現和一體化類似的效果的例子也有。比如澳大利亞的BHP公司在經營上游油氣業務的同時也在經營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本輪油價下跌之后公司上游業務利潤空間雖然收縮,但是公司利用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等大宗商品價格漲跌不同步有效實現了風險轉移,表現為油氣業務利潤空間下降的同時礦產業務利潤增長,從而保持了公司合理的利潤率。
技術研發為企業帶來效益
作為獨立油企,康菲在本輪油價下行過程中可謂損失不小,2015年出現整體虧損。此前為了改變公司經營頹勢,康菲曾積極致力于游說美國政府解禁石油出口禁令,目的在于通過出口石油拉動油價回升幫助公司脫困。2015年年終美國宣布了石油出口禁令解除,但出口并沒有給康菲的經營業績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因為出口解禁并沒有使得油價上漲多少,油價甚至還因為出口禁令的解除有所下降。而這一時期,曾經被康菲剝離的菲利普斯66業績卻出現了上揚,這再一次證明下游業務的優勢在低油價下是客觀存在的。有人將低油價下石油化工產業的成本優勢視為先天優勢,認為低油價下獨立石油公司雖然可以通過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技術創新的后天努力實現理論上的降本增效,但是這種努力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的難度顯然要大很多。
然而,康菲在這樣的形勢面前仍有經營上的突破。2015年康菲經營年報披露這樣一條信息,公司在2015年技術研發投入為公司帶來1億美元的凈收入,而在此之前這一方面投入的凈收入一直為負。1億美元的凈收入,折射出石油公司在技術創新及研發方面的效果,而技術創新是公司在低油價下走出困境的重要理論選擇之一。
歸納起來,石油行業在低油價時期之所以能取得上述“點”上的突破,除了一體化這樣的具有先天性特點的客觀因素影響之外,石油公司的管理和技術創新是主要推動力。無論是復算增儲、研發增效,還是頁巖油氣商依靠技術進步降本,都離不開石油公司的管理和技術創新。
現實問題是石油行業一系列“點”上的突破并未能夠阻止行業整體業績下滑。就眾多油企2015年的表現看,它們的經營業績依舊延續著往年的低迷狀態。這種狀態不僅表現在儲產量等生產指標方面,同樣表現在投資回報水平方面。仍舊以五大跨國油企為例,2015年盡管有下游業績回升的支撐以及管理和技術創新帶來的局部上游業務效率提升,公司業績幾乎還是清一色滑坡。公司利潤水平和衡量財務業績的重要指標ROCE比上年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個別公司如BP甚至出現全面虧損。大公司如此,中小公司情況也比較類似。總之,當前石油行業急需星星之火變成燎原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