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的低油價讓油氣行業發展遭受了沖擊和挑戰,也引發了關于未來油氣產業命運的廣泛討論,其中,石油進入夕陽產業的說法頗具代表性。支持這個說法的最有力的證據之一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在2015年蓬勃發展起來了。新能源一旦壯大發展起來,必然對化石能源形成替代之勢。據2016《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量213太瓦時,為有史以來最大增量,出現了增長“拐點”。要知道,在過去“油氣為王”時代,新能源往往是以配角身份出現的。當油價高位運行的時候,新能源開始發力;當油價低位運行時,新能源則開始乏力。如今情況不同了,新能源在低油價下的發展突破了傳統邏輯,進入了快車道。
新能源發展雖然迅猛,但尚不足以在短期內擔當大任以大面積替代化石能源,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之所以這么認為,主要是因為化石能源相對于新能源的規模優勢。目前,石油、天然氣、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重分別達到33%、24%和30%,而新能源僅在10%左右,更何況當下的天然氣還處于大發展階段的初期。即使新能源在接下來的時間發力替代油氣,那也需要周期和時間。關于未來能源轉型,不少機構做出了預測。筆者最近查閱了IEA、BP、伍德麥肯茲、埃克森美孚等機構和業內企業對未來能源發展的預測分析報告發現,各家雖在未來能源結構轉型的具體數據分析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但是關于中長期內化石能源依然保持主體地位的結論基本一致。上述幾個機構的預測結論是到2035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仍將保持在60%至80%。伍德麥肯茲還以全球溫度控制增幅2攝氏度以內為情景假設,預測到203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的比例是65%,其中油氣占主要部分,只不過油的比重趨于下降,天然氣比重上升。油氣與煤炭下降幅度相比,煤炭的占比下降幅度要大出許多。可以說,未來幾十年新能源發展的顯著效應是去煤化,而不是去油氣。鑒于此,說石油行業當下進入夕陽產業似乎有些夸張,應該是正當年才是。
雖然石油天然氣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還將保持能源主體地位,但是對于新能源的來勢洶洶決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有憂患意識。某種程度上講,新能源和油氣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是一種競爭關系。
當前,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以及溫室其他的排放控制重視程度在空前提高,新能源為此獲得了政策扶持優勢,這一點不可小覷。很多時候政策的力量是巨大的。EIA曾對美國的清潔電力發展計劃做過評估,發現該計劃實施和不實施兩種情境下,美國清潔電力生產規模的差距在1倍左右,可見政策功效之強大。油氣行業若不能認清這一形勢,及時做出變化和調整,發展就會落后于時代。換句話說,油氣產業的地位特別是石油產業是否被“夕陽化”,一方面要看其競爭對手新能源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要看油氣產業自身發展模式的變遷是否能補齊短板以提升競爭力,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成本和環境效應。在成本方面,目前全球油氣生產因為被開發的資源領域日益向深海、極地和非常規領域延伸導致成本日益增長,需要依靠創新降本,這是油氣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在環境效應方面,油氣相對煤炭有低碳優勢,相對新能源則不然。新能源發展水平雖然參差不齊,在成本、技術成熟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提升,發展面臨不少障礙,但是就目前發展的大環境看,這些障礙的克服或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新能源未來發展進程不以油氣產業的意志為轉移,油氣產業要保持強大競爭力唯有從我做起、不等不靠、居安思危。油氣產業今后的發展需要解決好兩大問題。一是積極克服低油價與高成本的矛盾;二是盡可能補齊相對于新能源的碳排放短板。
油價波動是本輪油氣產業發展模式調整的重要誘因。就需求層面看,全球經濟形勢依然沒有走出低迷狀態,油氣需求的增速估計會比較平穩,寄希望于需求短期大增拉動油價的可能性很小;就供應層面看,歐佩克的不減產和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的相對穩定鞏固了供應的穩定及充分;就供需基本面之外的影響因素看,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對油價的影響不再像過去那樣跌宕起伏,油價泡沫形成機制在破滅。雖然油價的波動有成本底線在支撐,但新能源的崛起正在壓縮油價進一步上浮的空間。
種種跡象顯示,油價重回高位時代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通過管理和技術創新化解低油價與高成本的矛盾對于油氣行業而言是當務之急。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本輪油價下跌至今的兩年時間里,與低油價抗爭的過程中,石油從業者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取得的亮點還是有不少。以北美非常規油氣生產為例,面對低油價的長期肆虐,油氣公司與油服企業通力合作,通過生產要素潛力挖潛,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的故事在伊格爾福特、海恩斯維爾等頁巖氣區還是上演了不少。海恩斯維爾本為干氣區,在長期的低氣價面前,油氣商與服務商通過延長分支井長度與加大注水量等技術的集成和應用,最終將生產成本降了下來,不少油企還因此實現了扭虧為盈,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低碳化實踐方面,石油公司的實施力度也不小,除了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力度之外,重視傳統油氣業務的低碳化行為顯著增強。比如在油氣的生產過程中,石油公司重視對整個生產環節的管理,重視對排放甲烷氣的回收,普遍加大CCS項目的投資和建設力度等。從2015年國際公司年報披露的信息看,石油公司低碳化運作和管理的力度顯著加大。
事物的發展受內因和外因的影響,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具體到油氣產業也不例外。油氣產業在今后的地位,以及石油是否進入夕陽產業固然受包括新能源在內的一系列外在因素影響,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最終仍掌握在自己手里,取決于自身的“救贖”和調整。
(作者羅佐縣為經濟學博士,能源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