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2010年10月,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下發文件,支持山東地方煉油企業建設統一的地方品牌和銷售渠道。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個統一采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美好前景,似乎已經浮現在山東地煉的藍圖中。
這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
2010年11月初,就在《商界》記者抵達山東,準備對這次堪稱山東地煉發展史上力度最大的行業整合一探究竟時,一場大規模的柴油荒正在從北向南席卷全國各地。“批零倒掛”的詭異行情下,山東地煉企業正陷入一場減產、停產危局。
在以中石化為代表的石油巨頭的步步緊逼之下,洗牌、考驗、困境、重創,已經成為山東地煉行業履歷上頻繁閃現的關鍵詞,被巨頭整合、收編,似乎是山東地煉最后的“活路”。
越強烈的反抗背后,往往是越危急的困境。
人們總是津津樂道于草莽起義,絕境抗爭,卻似乎忘記了,央企與民企在同一個行業進行競爭,無異于狼入羊圈。
壟斷央企的市場霸權能否被撼動?
不公平的政策壁壘是否有望打破?
市場經濟環境下,成品油這個特殊的市場需要怎樣的競爭結構?
2010年初冬,《商界》記者輾轉濟南、東營等地,還原這場反壟斷起義及背后山東地煉艱難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