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晚間出臺的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意味著我國天然氣定價機制的出臺正在提速。規劃指出,我國要加強進出口監管,完善能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石油定價機制已在2個月前出臺,接下來的價格機制改革將輪到天然氣。
中石油集團一位權威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我國天然氣定價機制的趨勢將是:海內外的天然氣出廠價將趨向統一。
價改提速
天然氣的產業鏈分為三個環節:上游氣田、中游輸送、下游分銷等。每一個環節、不同地區都有不同價格,我國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天然氣定價機制。隨著多個大型海內外天然氣項目的落定,該機制的制定必然要盡快浮出水面。
今年及未來數年,龍崗氣田、
普光氣田等大氣田將投產,海外
LNG(液化天然氣)、中亞管道氣也會不斷輸入國內作為補充氣源。
上述中石油集團權威人士表示,從趨勢來看,海內外的天然氣(出廠)價會合二為一。這意味著,來自國外的LNG、管輸天然氣價格將繼續控制,而產自中國本土的天然氣價格有望上調。
中國內地的天然氣一向偏低。公開消息稱,中原油田天然氣價現為1.298元/立方米,多年前簽署、供應給廣東地區的廣東大鵬LNG天然氣進貨價約為1.6302元/立方米,相比之下海外天然氣要貴于國內。
發改委曾在2005年對天然氣出廠價進行過改革。當時,天然氣出廠價被歸并為兩檔價格,一檔氣享受價格優惠,如供給化肥的天然氣價只有0.56元/立方米;二檔氣出廠價當時被定為0.98元/立方米。
“但這只是對國內天然氣出廠價制定的一個方案,并沒有涉及到海外天然氣。” 中國石油規劃院的一位高層對記者說道。
并軌存在難度
天然氣出廠價實現并軌并非易事,各地天然氣的開發成本不一,加上
油價現處于低位,提價不易。若實現海內外統一價,讓用戶接受的難度也很大。
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告訴記者:同樣是海外,從土庫曼出來的天然氣,與緬甸采出的天然氣,開采成本就不同。而且,此前我國訂購的LNG是長期“照付不議”合同價,不太可能修改。
中投證券研究員芮定坤也表示,因為天然氣和石油存在著比價關系,在
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國內天然氣上調價格的空間不大。
同樣,下游用戶承受能力也是一道坎。易貿資訊的一位研究員陳力山表示:“價格提高后,一些用氣單位還可能選擇其他替代產品如燃料油(資訊,行情)、
煤炭等等,這對于天然氣產業的發展并不十分有利。”
芮定坤說,由于確定價格成本計算的工作量很大,不排除國家在一段時間內繼續控制價格,通過稅率或者“平衡基金”來調節企業的利潤的可能性。